編者按:記得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攝影師耗時1年拍攝翠鳥入水捕魚瞬間一文嗎?近日香港生態攝影界亦因類似事件鬧得沸沸騰騰——在港島西半山的一間保育中心附近,有鳥攝發燒友放置道具以及蟲餌引誘鳥類來進行拍攝,中心的職員發現後,將現場的道具丟到附近山坡,卻被鳥攝發燒友指,職員用這些道具攻擊雀鳥,事件鬧上了香港觀鳥會的論壇,雙方各執一詞。無論誰是誰非,隨著數碼單反普及,拍攝自然生態的門檻大大降減,不少攝影人士都開始嘗試以自然生態為主題,但同時亦破壞了雀鳥原本的生態和習性。下面的《觀鳥及鳥攝應有態度的反思》,轉載自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希望大家在拍攝鳥類時,要留意不要破壞鳥類原有的生態。

************************************

近日,中心附近出現了一位稀客,牠的上身披著鮮藍色的羽毛,在陽光照射下呈閃亮斑塊,黑色的喉部配以橙色的下體,絢麗的外表吸引了很多人慕名而來,一睹牠的真面目。這名稀客正是雄性的「棕腹大仙鶲」。

棕腹大仙鶲 Fujian Niltava (Niltava davidi)是香港稀有的冬候鳥,主要在中國南部山區,如四川、福建一帶繁殖。根據香港觀鳥會的過往記錄,棕腹大仙鶲最常於十一月至翌年二月出現,每年只有零星的記錄。牠喜於濃密的林區活動,以下層叢林為主,故此,龍虎山提供了合適的生境予棕腹大仙鶲作遷徒的補充站。

自上月底,不少觀鳥者及攝影者都慕名而來,在龍虎山各處尋找牠的「仙踪」。根據我們觀察所得,棕腹大仙鶲在初期出沒於龍虎山不同的地點,並不會在固定地點覓食。不過,在新年假期之後,這隻棕腹大仙鶲竟整天固定的流連在同一個位置。原來有部份人士在該位置放了餌來吸引牠,讓牠停留在較開揚、光線較充足的位置,有利攝影/觀察。 而我們亦發現該地點的植物有被破壞的痕跡,植物的葉及幼枝被切斷,大樹的粗枝被撕扯。現場亦有遺留的垃圾、煙蒂,及餘下的餌和裝置。

bird02
部分人士遺留下來的垃圾

bird03
被人蓄意折斷的樹木幼株

bird04
大量的報紙沒被清走

從以上例子,有幾點值得我們反思:

首先,造境放餌吸引雀鳥這行為正確嗎?這方法的確能大大提升觀察或拍攝到罕有或行蹤隱秘的雀鳥的機會,令更多人能享受賞鳥和鳥攝的樂趣。但這次的棕腹大仙鶲事件,某些人士選擇將樹枝及餌擺放在開揚位置,這樣會令目標雀鳥離開牠慣常活動的棲境。另外,攝影/賞鳥人士亦沒有將場景還原,據觀察,由於造境位置仍有不少蟲餌沒被清走,棕腹大仙鶲長時間於開揚位置停留,大大增加了暴露在危險環境的風險。鶲科雀鳥多以飛蟲為主食,但某些人士使用麵包蟲為餌,這樣會改變目標雀鳥的覓食行為。有少部分人士為延長觀察或拍攝雀鳥的時間,用魚絲和鐵線綑綁蟲餌引誘雀鳥捕食,事後亦沒有將工具帶走,這做法不單干擾到野生雀鳥行為,也有機會觸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慢慢地,原本十分機警、怕生的棕腹大仙鶲變得行為遲鈍,活像一隻籠中之鳥。

bird05
拍攝棕腹大仙鶲後, 沒被清理的人造場景

bird06
拍攝後沒有被帶走的蟲餌﹣麵包蟲

拍攝及觀鳥時除了應該尊重生命,亦要愛護附近的生態環境,環境一旦改變了,不單對目標物有所影響,附近的生態亦大有牽連。少部分欠缺公德心的攝影/觀鳥人士為求一己之便,胡亂折斷附近植物的枝條,遺留下來的垃圾、煙頭亦隨處可見,這些行為不單觸犯《林區及郊區條例》及《定額罰款(公眾地方潔淨罪行)條例》同時亦破壞了附近的景觀。試問在場的其他人士還能享受到自然生態攝影/觀鳥的樂趣嗎?

bird07
我們目睹有攝影人士在現場吸煙,及後在現場發現煙蒂隨處可見

bird08
部分拍攝用的道具枝條有懷疑用作綁蟲餌的鐵線,有機會傷害目標雀鳥或其他動物

或許大家會問:甚麼是自然生態攝影?自然生態攝影簡單來說就是在自然環境底下,透過相機拍攝生物與環境間的互動。在外國,很多攝影或自然保育團體都有一些有關鳥類攝影的守則,其中的大原則只有一個,就是「拍攝物的福祉更重於攝影本身」。拍攝物的福祉是指盡量不干擾拍攝物的天然行為和習性,及保存其天然棲境。

近年來,隨著數碼單鏡反光照相機的普及,拍攝自然生態的門檻大大降減,不少攝影人士都開始嘗試以自然生態為主題。在此希望大家能以棕腹大仙鶲這例為鑑,遵守鳥攝守則之餘亦能享受到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