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荷蘭 阿姆斯特丹:任世間再冷酷想起這單車
阿姆斯特丹:全球單車最友善的模範城市--從荷蘭的經驗看香港的單車文化的推動。
跟許多亞洲城市一樣,交通擠塞一直是香港頭痛的問題。為了解決堵車問題,政府不惜填海鋪路,然後堵車問題又出現,又填海鋪路 … … 汽車越來越多,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有增無減,結果香港的空氣水平很快便可以追上大陸一些大城市。荷蘭人早就很明白這個矛盾,他們知道如果無止境興建道路和大量汽車在馬路行駛,對整體國家和國民的生活素質都有負面影響。所以幾十年來,荷蘭政府一直堅持「單車友善政策」,在城市發展時已經考慮到未來單車網絡的規劃,例如在馬路旁預留單車徑、在單車徑兩旁種植樹木提供遮蔭和設置單車停車場,實行全方位推廣單車以減低過分依賴汽車。
反觀香港因為城市高度發展、寸金尺土,加上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全面推廣以單車代步 (不單單在新界區的新市鎮) 實在是困難,何況荷蘭的單車文化至少有40年以上,兩者實在難以相提並論。可是為了城市未來長遠可持續發展,香港可必要要向荷蘭學習。要成功發展一套以人為本的單車文化,必需從政府政策、城市規劃、推廣教育、社會文化等等著手,而且不是一時三刻的事。
阿姆斯特丹市內的單車徑總長約450公里,當地人習慣以單車代步,市內亦有大量的單車泊位,極為方便。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便超過7000輛的自行車停放空間可供使用。
這種攝影手法稱為「Pan鏡」 (Panning),以較慢的快門 (例如 1/60 快門速度) 向著正在移動的主體拍攝,目的是做到主體清和背景模糊的影像,凸顯主體移動的動態。首先觀察要拍攝的主體的運動方向,再一直半按著快門進行連續對焦,以與主體同步的速度隨著主體移動,最後全按快門拍攝。但「Pan鏡」並非容易,畫面容易模糊,因此還需要多練習。
基本上單車是在阿姆斯特丹生活的必需品。
來源:http://copenhagenize.eu/index/
2013哥本哈根單車友善城市指數(2013 Copenhagenize Index 2013 – Bike Friendly Cities)綜合了13個項目來評分,並且選出全球20大單車友善城市,當中荷蘭阿姆斯特丹及荷蘭烏德勒支便奪第一和第三名!亞洲城市只有東京及名古屋上榜,分別排名10及11位。香港當然不在榜上。
1.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2.丹麥哥本哈根Copenhagen
3.荷蘭烏德勒支Utrecht
4.西班牙賽維亞 Seville
4.法國波爾多Bordeaux
5.法國南特Nantes
5.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
6.荷蘭恩荷芬Eindhoven
7.瑞典馬爾摩Malmö
8.德國柏林Berlin
9.愛爾蘭都柏林Dublin
10.日本東京Tokyo
評分指標有政府倡導 (Advocacy)、當地的單車文化 (Bicycle Culture)、單車設施 (Bicycle Facilities)、單車基建 (Bicycle Infrastructure)、單車活動的推廣 (Bike Share Programme)、城市中騎單車的男女比例 (Gender Split)、單車安全觀念 (Perception of Safety)、城市規劃 (Urban Planning)、政府對推廣單車的政策 (Politics) 等。
在荷蘭,乘客可把自行車帶上火車,大部分火車更設有單車車廂。
單車文化發展能為一個城市帶來許多的正面效益,荷蘭阿姆斯特丹無論在單車硬件(如單車設施和基建)軟件(如單車文化和活動的推廣)上,都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以騎單車取代駕車,可以達到零碳排放,減少了空氣污染和噪音。雖然推廣但車文化未必帶來即時實質上的金錢收益,但長遠對地區經濟,旅遊,社會形象和市民生活素質也改善。眼見香港空氣污染日益嚴重,大眾運輸日漸飽和,市民平均運動次數少,希望香港有朝一日能發展出自己一套的單車文化。可惜的是香港政府對單車不算友善,對環保又不關心,持著「與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什麼也做不到。
這個是在阿姆斯特丹街頭展示著的塑膠鴨單車,由Ulrike Willruth設計。可見荷蘭不但視單車為生活必須的交通工具,更是藝術創作的題材之一。
單車上站滿不同形象的小鴨。
題外話:不知是不是荷蘭藝術家特別喜歡用小鴨作題材,早前在香港尖沙咀展示的巨型黃色小鴨藝術品很受歡迎。
——
作者簡介:
一名來自香港的90後男生,對攝影和電影有著濃厚興趣,透過文字與照片記錄和分享他所看到的和所想的。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imonTamStudio
Blog
http://tamchungman.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