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一直是專業攝影師的常用機,但近年無反相機的興起,引起不少專業攝影師的興趣。其中攝影師 Jason Lanier 剛剛就捨棄了整個職業生涯都在使用的Nikon,繼而轉用Sony 的無反相機,並為此列出了10個原因。
近年後製科技不斷進步,甚至不少新晉攝影師也習慣依賴後製,但對於從菲林年代走過來、屬行內頂尖的時尚攝影師 Russell James 來說,攝影師都應該「Get as right that you can in film」,要像拍菲林時一樣認真,在鏡頭裏就把影像完成。
這幅圖來自Ars Technica,嘗試解釋攝影者學習攝影的經過:通常,我們直覺地以為知識和技術會與自信成正比例,但根據這幅圖,如果把實際與自我感覺的攝影技術程度分開量度,有趣的是,你會發現我們對自身攝影技術最為自信的時間,反而是我們初學攝影時!
網上關於 PS 後製技巧的文章有很多,而今次攝影師 Dani Diamond 分享的心得卻與技巧無關,而更像一種心法,作為成功的攝影師,在技術以外也有不少值得留意的地方呢!
一張好的新聞照片是事件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這就是為什麼圖片編輯每天都要絞盡腦汗、萬中選一地揀選一張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照片放在頭版。頭版照片不單是視覺的考慮,還牽引背後的價值和理念,不同的選擇帶來不同的報紙面貌,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反戰派與好戰派傳媒的圖片選擇。
雜誌、廣告裡頭模特兒的樣子總是被後製的完美無瑕,你會討厭這種做法嗎?來自攝影師Frank Multari的分享,以過來人的身份解釋攝影師後製面容的原因,或者可以讓你有另一番看法?
面對著龐大的畫面,各式各樣的景物,有時我們都會比較貪心,最後演變出來,就是這相片失去主體。基於這原因,拍攝時便可考慮減法的法則,盡量將主體突出,將不想要的捨棄。拍攝前先記著一句說話,Less is more!
無論中文名或英文名︰自拍神棍 Selfie Stick,都標明它與自拍密不可分,但對法國教授 Laurence Allard 來說,產品本身就是矛盾的,用它來拍攝,根本不能稱之為「自拍」(Selfie),因為循著發展的軌跡,自拍早就有了它的特徵和條件,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手機攝影已經普遍得很,甚至已成為網絡上最熱門的「相機」。不過,傳統相機依然有一定吸引力,而且實際上還有很明顯的功能是手機攝影所追不上的。來自攝影網站DIY Photography與筆者的分享,提到幾個很常見,但手機相對難達到的功能,不妨看看,然後也提出你的想法阿。
有沒有試過,當客戶跟你開會、討論各種可行性、找到一個出色而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後,突然他就找另一位名不經傳、收費便宜的攝影師拍攝,而你,就像完全被擺了一道?有創意總監提出兩個解決方法,問題是,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