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 Raphael Olivier 就到達當地,進行拍攝計劃「A Failed Utopia(一個失敗的烏托邦)」。記錄一座座現代化卻沒有任何人使用的建築物。
不停重覆儲存一張照片會讓照片的質素下降,但舉例如果只是把 jpg 儲存幾次,基本上是看不出太大分別的。那如果是 500 次呢?
機緣巧合,台灣攝影師蕭泊在數月前投稿到 photoblog,在我處理完投稿的對談間,Mahiru 提到四月會到香港旅遊,提出了拍攝的建議,促成了這次的合作。
攝影師兼數碼藝術家 Erik Johansson 又拍攝了他的新作品,這次他利用了巨型鏡子和船作道具拍攝,大家如果看他的前期準備,大概就會理解到要製作出一幅這樣的影像作品,需要花多少功夫了。
俄羅斯動畫師 Alexey Zakharov 進行了一個把圖庫舊照片動畫化的計劃「The Old New World」,讓人能夠以一個新的角度去「觀看」這些照片。
來自澳洲,現時常在香港的著名攝影師 Peter Stewart,於其網站上分享了個人作品的「前與後」,在網路引起不少迴響,不論是視覺效果、合成的價值及何謂攝影的技術,都議論紛紛。
早前荷蘭 Google「推出」一部無人駕駛、自己行動的劃時代單車,這影片看來非常有趣,而對於深信 Google 大神無所不能的人來說,也只能半信半疑,希望這是真的!?
美國攝影師 Olivia Bee 從 14 歲開始拍攝自己的生活片段,像是家庭聚會、出遊、自拍等等,把青春都收錄在新書「Kids in love」中。
國際級針孔攝影大師 Justin Quinnell 早前來港首次舉辦了公開講座,他曾有著名作品曝光時間長達半年的「Solargraphs」,也有以口腔作視點的「Mouthpiece」等。我們早前有幸與他進行簡單訪談,內容如下。
在香港定居超過 20 年的德國攝影師 Michael Wolf,經常拍下令人印象難忘的香港影像,他在今年一月推出攝影集《非常道 巷裡巷外》(Informal Solutions),收集了多年來他拍攝共 1637 幅彩色照片,內容就是香港的後巷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