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有留意PBHK的YouTube頻道,或許已經看過「一日學徒」系列,專業攝影師的經驗與技術都經長年累月積累,絕對無法一時三刻學到。於是我在想,他們身上有甚麼特點,我能夠短時間內模仿?
一直以來,香港的傳媒不會直接刊出或播放屍體的照片與影片,就算不是法律規限,也是一種道德上的禁忌,基本要模糊化打個碼,是尊重死者的社會共識。但在反送中示威風暴的這幾個月,所謂常識已經不再通行,亦已不再是那個香港。
除了早就耳熟能詳的大三巴、東望洋山等景點,還可以拍甚麼風景呢?對於澳門攝影愛好者而言,這或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早前「TDM 澳廣視新聞」就發佈了一段新聞稿,當中訪問了當地攝影師,其中談到︰澳門因為污染多、人多等問題,現時已經難以找到人與自然融和的好景色……
Vox早前貼出影片,探討在照片標示詳細位置為一個地點帶來的影響。影片以近美國「蹄鐵灣」為例子,該地在90年代是個「隱世地點」,但漸漸成了熱門打卡點,在去年更有8400萬到訪人次。面對上述問題,攝影師Timothy Behuniak近日提倡在社交媒體上貼出戶外照片時,不要標示詳細位置。
各行各業人士都有一些經常聽到別人對自己說、同時又最討厭聽到的話,攝影師也不例外。法國攝影師 Mathieu Stern 在他的 Instagram @mathieustern 上問了網民的意見,看看大家認為「攝影師最討厭聽到的 20 句話」是甚麼,並將得來的答案製成影片分享。
早前本地發鈔銀行宣佈將會推出新鈔,引起全港注意,而對於攝影愛好者而言,其中一段有關攝影師拍攝本地蝴蝶的分享,或許更值得留意。
一張照片承載的訊息既複雜、多義且飄忽不定。一張照片承載的訊息,就像毀了鐵達尼號的冰山一樣,你看得懂的只是它承載的訊息整體的極小一部份。其它絕大部分都是隱藏在底下,沒有經過學習你是看不見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人以為他看得懂照片,是因為他只看到露在海面上「可視」的整座冰山的極小部分而已。
常聽到部份攝影朋友說:「我喜歡直出相片。」意思是肉眼看到甚麼,透過相機拍到甚麼,不經軟件後製的作品,就稱為直出,另有人會先後製相片,修正或美化後才發布,兩者觀點無需爭議,只是各人對作品的呈現要求不同,並無對錯之分。
對某些人來說,愛上攝影的原因之一,就是攝影是一種可以獨個兒隨時進行的活動,不用遷就朋友,自己想任何時候起行都可以。不過,專業攝影師 Kevin Landwer-Johan 卻認為和其他攝影師相約一起拍攝有不少好處,大家可以看看他分享的 6 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