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明原來也是觀塘職訓的學生,第18屆畢業,機緣巧合下,自1989年成為攝影系導師,「我的身份比較特別,又是老師,又是學生。」觀塘職訓結束後又成立明室工作室教導攝影,幾乎把半生都投入在攝影和教學工作上。
吳華(Benny)花了過去兩年時間,拍攝50位老人家,最少80,最高101歲,來自不同的職業背景,卻全都過着快樂人生。Benny把相片輯成影集《80+ 快樂是……》,於今年書展推出。此外,Benny亦會在周日(7月22日)下午於1/F亮光出版社攤位(1B-A16)與讀者傾談。
俗稱「大館」的前中區警署建築群保育項目,將於5月29日(下周二)重新開幕,對公眾免費開放。原來,香港著名攝影家梁家泰,曾於建築群中域多利監獄旁邊居住近20年,每天可從家裏看見操場上的動靜,多年前已經對建築群產生興趣。
工作室狹小的洗手間裏,有一扇通風的氣窗,窗口之外,是一趟奇妙旅程。香港攝影師陳的(Chan Dick)以俯瞰角度記錄柴灣消防局。在綠色的操場上,消防員練習拉喉射水、列隊步操、跑步打排球、接待學生參觀……在不變的場地,上演百變的故事。
備受關注的「WMA大師攝影獎」由視覺藝術家嚴瑞芳憑作品《大門沒有鎖上》奪得。她以菲林相機拍攝皇家廠木屋區舊址,公務員合作社廢墟的景物,反映出香港歷史與港人居住環境的「過渡」:「歷史好像是一個很宏大的畫面,其實從個人歷史、家庭的歷史,也可以補原你對大歷史的一些認識,一些體會」。
日本311地震七周年剛過去,香港資深攝影師黃勤帶,推出了《fukushima》攝影冊,冊中是108張寶麗來即影即有照片,紀錄核災過後的福島地區。黃勤帶說,由於核災帶來的污染和影響並非肉眼可見,於是他便改用新的方式,去紀錄震災過後的福島那種「不可視的悲愴」。
曾任職攝影記者多年的本地資深攝影師郭永強,於2月19日至23日在法國巴黎舉行《如意》攝影展覽,展出約50張在香港拍攝的作品。曾於2000年初旅居法國的他形容,今次展覽,是一次「圓夢」之旅。
早前《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公佈了得獎名單,由於主題為「香港地,人和事」,吸引不少港人參賽,而傳媒的焦點都落在來自菲律賓的Joan Pabona身上。現職外傭的Joan憑著作品《Sacrifice》奪得「香港人和事」組別的第二名,我們有幸邀請到Joan分享她的故事。
任職攝影記者多年的何柏基,近日正在舉行《香港窗景》展覽,展出數十張以窗景為主題的攝影作品。照片中從不同的住宅、樓盤、商廈、餐廳等場合,透過窗戶望向香港不同地區的地貌,拍攝時間長達10年,作品不但見證了香港變遷,也紀錄了攝影師的內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