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輯來自墨西哥家庭支援服務組織 DIF Guadalajara 的廣告,以直白的象徵影像,表現出一種概念,就是「性侵犯無法消除,但可以避免」。

這一輯來自 IAB (Instituto Alzheimer Brasil) 的廣告,以影像的手法把老人痴呆症的徵狀展現出來,雖然我不知道是否完全準確,但從視覺效果來看,卻是相當直接而訊息強烈。

三人同行,就算大家是好朋友,做「電燈膽」的感受總是很奇怪、很尷尬的,對不對?但這輯照片卻是另一個故事?

將囚犯與小孩子並排對比,寫著現在的小孩,在戶外時間比起囚犯還要少,並呼籲「Free The Kids」,說起來很有道理,不過到底它是甚麼廣告呢?

這是一個受害者反被責怪的世界,不論東西方皆如此。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當女孩們遭到性侵犯時,人們常會去問︰「到底當時你穿了甚麼衣服?」

攝影師 Robert Jahns 的 Instagram @nois7,放滿了他的幻想數碼藝術作品,他指這些作品都是為了表現自身情感的一個方式,作品以鮮豔的色彩為主,讓觀看者像進入童話繪本一樣。

這一輯來自國際特赦組織的廣告「Handcuff tyranny」,主題貫徹其宗旨,就是對抗暴政,透過特別的方式,展示一些獨裁者的照片,展示出他們應有的下場,這種結合了現實元素的視覺創作,會否讓你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這是來自非牟利環保組織 Surfrider Foundation 的廣告,宣傳一個名為「European Clean Up Days」的活動,估計就是邀請大家一同去清理垃圾之類吧,以一種擬人法的方式,帶出「Don’t Give Trash A Break」的訊息。

來自英國倫敦的攝影師 Nadav Kander,本身是一位著名的人像攝影師,拍攝對象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名導演 David Lynch,而他早前則為撒瑪利亞會,拍攝一系列防止自殺的海報影像。

來自加拿大攝影師 Caitlin Cronenberg 的作品「The Endings」,希望以攝影展現失戀的創傷與反應,它透過多個簡短的影像故事,捕捉當下瞬間的感情。